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點燃少年科學夢想——南京市第一中學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基礎教育承擔著非常光榮艱巨的歷史任務。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的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教育“雙減”中如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近年來,南京市第一中學(簡稱“南京一中”)在科學教育特色和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上積極作為,勇于創新,以系列課題研究為引領,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抓手,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大平臺新機制,努力探求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一門課程為驅動
“院士1課堂”點亮科學之光
2021年5月,在江蘇省科協、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的支持下,南京一中“院士1課堂”正式開講。這個看似普通平常的科學家講座或者科學活動,南京一中對其賦予了時代使命和思政價值。百名院士科學家親臨學校,百節科學教育課程進入課表,百堂思政課程浸潤心靈。截至目前,“院士1課堂”已經舉辦了20期,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歐陽自遠院士、物理學家祝世寧院士、人工智能專家周志華、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天體物理學家常進院士等20位科學家相繼開講,數萬人次學生線上線下聆聽參與。一節科學課,一堂大思政,讓學生們在科學家身邊成長,學習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并把該課程作為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資源,加強學生立志從事基礎學科學習和研究的發展指導。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是熱心參與“院士1課堂”的科學家之一,他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是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的關鍵時期,也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階段。南京一中的“院士1課堂”,既為中學生創造了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的機會,讓他們學習科學精神,體悟科學家精神,也為科學家們獎掖后學、培養更多的青年人才苗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021年我在南京一中設立科普工作基地,就是基于這樣的愿望和期待,希望學校、科學家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協同,加快建設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良好生態?!?南京一中校友、南開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十分關注母校的拔尖人才培養工作,感慨道:“能夠讓院士們暫時放下繁重的科研任務,從四面八方來到南京一中,參加中學的課程建設項目,是很少見的,也是極其難得的!”
和普通的科學講座不同,“院士1課堂”有具體的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計劃和評價標準,強調課程實施的規范性??茖W家的課堂是開放的,學校提前公布課堂主題,學生帶著興趣、問題和思考進入課堂,相關學科教師提前和學生探討類似話題,并與國家課程的相關學科建立知識上的深度關聯,讓學生“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
也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院士1課堂”不斷點燃學生心中的科學火種。高二年級的陶鑫豪說:“作為一名科技特長生,我從小就有著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學校的‘院士1課堂’為我實現夢想提供了平臺和契機。希望我能在一位位院士的帶領下砥礪前行,實現人生的價值。通過課堂,院士傳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备叨昙壴苽愓f:“聆聽了多節院士講座后,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為人類造福是科學家的責任’,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一定好好努力,為造福祖國、造福人類貢獻自己的力量?!?/p>
一個平臺為依托
“江蘇少年工程院”培育青少年創新潛質
創新人才培養需要育人模式的變革,尤其是學習方式的深刻變化。2021年6月,南京一中與江蘇省工程師協會聯合共建江蘇少年工程院,致力于培育實踐創新的工程師文化,探索青少年科技特長的培養和創新潛質的培育。
江蘇少年工程院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科技館、高新企業等各方資源,通過開展科普講座、科技研學、實驗室研究、參加項目等多種培養形式,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省舉辦的高端科技論壇、科技賽事、科技推廣。同時,為探索新的人才甄別和評價模式,擬定“小院士”遴選、培養、評價和成長生涯全周期服務體系等,為全省中小學生搭建成長平臺,及早發現并培育創新人才的苗子。根據設計,凡是在兩年時間內獲得18學時的學分(有規定的課程方案)、完成3個科技學習或研究的任務并通過由5名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團答辯后,可獲得江蘇少年工程院“小院士”稱號。



目前,全省已有41名“小院士”種子參加了江蘇少工院的“崇文少年科學行”項目,開啟了為期2年的項目體驗和實踐學習。全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打開了視野。高二年級杜博文在參與項目學習后,深有感觸:“我有機會與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零距離接觸,其中人工智能、電子通訊等領域對我的吸引力很大,也讓我對未來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了解,我要向著自己的理想奮斗努力!”高二年級的唐翊然說:“在江蘇少年工程院這個平臺,我真切地接觸到了前沿科技應用的新領域,開拓了從知識到應用的新視野,我體驗到了一種有別于傳統學校課程的新培養模式,這也讓我真切感受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br>
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這樣評價江蘇少年工程院:“這是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創新教育機制的積極探索,為高層次的科研任務輸送新鮮血液,為孕育優秀工程科技人才營造完備體系,也為創造良好的人才創新生態環境發揮積極作用?!?/p>
一種機制為導向
貫通培養模式實現協同育人
新時代的人才自主培養需要實踐中不斷創新機制,探索模式。南京一中緊緊抓住“協同”這個關鍵詞,內外、上下共同推進育人目標的實現。
這種“協同”具體表現在三個關鍵詞:融合、融通和貫通。融合指的是多學科跨學科融合、多種學習方式的聚合,例如:學校建立了物理、生物、地理三大課程基地,成立了江蘇省中學物理實驗創新研發中心,聚焦現代技術的高中物理實驗創新研究,為全省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革提供新的資源庫、新的教學樣態和新的評價模式。融通,指的是打開校門、跳出教育,充分開展科教融匯、職普融通,利用更多社會資源、家庭資源,進行多方協同,如江蘇少年工程院的參訪研究項目涉及科技園區、高新企業、農創園、高校實驗室、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科技館等。貫通,指的是向上與高等教育銜接,向下對義務教育輻射,開展課程共享、平臺共建、人才發現和選拔以及育人成效評價等。

“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就是這個協同理念下的貫通培養新機制。去年,清華大學丘成桐先生指導支持的“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落戶南京一中(全市2所學校之一),每年面向全市招收40名初中畢業生,單獨編班,系統培養,這是南京市開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與東南大學等著名高校開展緊密合作,探索基礎學科人才的早期培養,為在數學、物理等學科學習上有興趣、有能力、有潛質的學生提供雙高合作(高校+高中)的一體化貫通式培養,在課程實施、學習方式、評價機制、生涯規劃等方面進行整體探索。去年8月,丘成桐先生專門面見了該實驗項目的部分學生,關心該項目的進展,并就下一步工作給出更為深入的建議和指導。
一組課題為引領
探究人才培養理念和實踐
立足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要求,南京一中在實踐中逐漸凝聚共識,學校下更大力氣開展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方面的科學研究。2014年,成功立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普通高中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研究”,提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要素構成和培養路徑等。2022年,再次成功立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新時代普通高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連續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課題,這在普通高中學校并不多見。此外,一系列省市級相關內涵研究項目紛紛立項,包括《普通高中厚植科學精神的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入選江蘇省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指向全人的科學教育》入選南京市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2022年,學校還成為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研究重大項目“江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的內涵、重點與實施路徑研究”的實驗校,具體承擔關于構建創新人才培養課程矩陣的研究。
南京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百多年來學校以“崇文求真”作為教育征程的精神符號,引領辦學理念和育人實踐?!斑@所百年名校是歷史的,更是時代的,對歷史要有傳承,更要對時代有回應?!蹦暇┮恢行iL朱焱說。一位親臨“院士1課堂”現場的科學家曾為南京一中寫下這樣一句話:“院士1課堂,點燃少年科學夢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點燃少年科學夢想,培育中學拔尖英才,這就是百年一中的時代應答。
3月7日新華日報第17版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